一个开关控件有多重要?你可能从未仔细思考过iOS中那些随处可见的设置滑块。但若通过这个小小控件,能窥见系统设计逻辑与创造者的优先级呢?这正是我从苹果液态玻璃 redesign 中领悟到的——这个教训并不令人振奋。
别误会,液态玻璃有许多值得欣赏之处。我认为它在macOS Tahoe中视觉效果惊艳,在iOS 26的诸多场景也确实超越了iOS 18及之前的设计。但不得不承认,它时常让我感到烦躁,仿佛这是苹果设计师的自我陶醉,炫耀巧思而非创造持续价值。
而这就是那个不起眼的开关控件的意义所在。在iOS 26中,这个透明滑块暴露了液态玻璃的所有缺陷——以及苹果偏离乔布斯设计哲学的程度。
乔布斯效应
我知道,"乔布斯会怎么想?"这种论调是科技评论的陈词滥调。但这位苹果联合创始人留下的设计黄金法则,正被液态玻璃大面积颠覆。
以iOS 26的开关为例:进入设置应用的相机选项,当你用手指按住某个开关时,它会膨胀成折射光线的玻璃质感圆钮,初次使用确实迷人。但简单点击时,控件会突然跳跃移动,夸张的缩放效果变得突兀。动画效果无法忽视——而这或许正是设计本意。
苹果的设计哲学本应是通过精简元素来凸显产品本质。开关的用途是什么?启用或禁用功能。它应是达成目的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理论上它应该简洁、隐形、绝不喧宾夺主。但液态玻璃版本的上蹿下跳,明显违背了苹果自身的设计准则。
注意力争夺战
我并非反对美观设计。产品理应像液态玻璃这样吸引眼球。但"好看"不该是首要动机,否则就会像现在这样——优雅但难用。正如乔布斯的名言:"设计在于它如何运作。"
回顾WWDC上苹果对液态玻璃的推介。人机界面副总裁Alan Dye不断强调"镜面高光"、"美感与乐趣"、"活力体验",却鲜少提及日常使用的实质改进。那些所谓新功能,其实无需液态玻璃也能实现。更值得注意的是,Dye将"愉悦体验"列在"易用性"之前。

液态玻璃开关视觉效果惊艳,但操作更迟缓且干扰注意力
Dye声称液态玻璃能"聚焦内容",但那些闪烁折射的特效和水波般的动画,反而将焦点引向自身。例如上下文菜单拉伸时的弹性形变,或文字放大镜移动时的晃动——这些效果固然惊艳,却与"聚焦内容"的承诺背道而驰。
隐忧浮现
或许你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但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揭示了苹果界面设计思维的转变。
关键不在于液态玻璃是否美观——相机应用的磨砂玻璃模式选择器等设计确实出色。问题在于苹果的优先级:是创造改变生活的伟大产品?还是制造吸睛的噱头?iOS 26中前者仍在,但后者的比重已令人不安。

液态玻璃很美,但可能损害可用性
乔布斯当年评价跟风模仿iMac G3的竞争对手时说:"他们都以为设计关乎时尚和表面...给垃圾电脑刷层漆就跟风,完全不得要领。"乔纳森·艾维也痛恨"为博眼球而过度设计,这是对用户的傲慢"。
为时尚而设计无可厚非,但当这种选择损害用户体验——正如液态玻璃的某些表现——就值得警惕了。
调整窗口期
创造美丽的界面元素当然有价值。但当这种美开始干扰体验时,它就背离了用户利益。
回到那个开关控件。如果苹果能保留液态玻璃的视觉魅力,同时消除当前版本那种"快看我!"的干扰感,就证明他们仍铭记乔布斯的设计真谛。将这种思维贯穿到整个液态玻璃系统,iOS 26及其后续版本才会真正提升用户体验。
作为多年项目,苹果仍有充足时间调整——从测试版更新已能看到变化。只希望在局面失控前,他们能修正那些潜伏在设计决策背后的危险思维。
全部评论 0
暂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