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只是迈向更佳未来的垫脚石

blank发表于3 秒前

如果你正在等待首款可折叠iPhone,却感觉它永远不会到来,别担心。它的一半已经以iPhone Air的形式现身。现在我们只需等待2026年另一半的出现。

所谓iPhone Fold的传闻流传时间远长于Air,等待过程有时令人煎熬。整个可折叠市场现已成熟:六年前三星以Galaxy Fold开启先河,如今每个有追求的安卓厂商都推出了可折叠手机。但苹果坚持要等到完美才发布。

这个决定值得商榷,因为学会制造优秀可折叠手机的最佳方式往往是先推出不完美的产品。(看看三星从首日故障到行业顶尖的历程。)用户可能抱怨,评测者可能差评,但大量负面反馈是成长的强大催化剂。当项目停留在"或许某天"的幻想阶段时,进展必然缓慢。若要求团队今年必须交付,你会得到三样东西:抱怨、错误和进步。

苹果需要进步,却似乎不愿接受两个明显选择:发布有缺陷的可折叠手机并迭代,或彻底放弃可折叠手机。相反,他们找到了第三条路:以其他名义悄然发布iPhone Fold的一半组件。

iPhone Air的存在意义何在?按苹果的严苛标准,这像是重大战略失误。它极致追求多数用户并不首要关注的超薄特性,却在电池续航、摄像头等关键领域妥协。没人需要5.6毫米厚的手机,更少人愿为此牺牲电池、相机性能并支付高价。

但将其视为持续演进的产品生态一环而非独立个体时,一切就说得通了。可折叠手机需要在超薄机身内容纳屏幕,因为闭合时厚度会加倍。(当我列举比iPhone Air更薄的物体时,排除了折叠手机——这就像只数书本的一半页码。但它们展开后厚度可低至4.2毫米。)打造iPhone Air的技术突破与牺牲,将为苹果未来推出便携可折叠iPhone奠定基础。

高原(Plateaux?)显然不算数。

iPhone Air设计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就像被分成两部分的手机。后置的"高原"摄像头模块——这家以营销闻名的公司最大胆的营销之一——首次亮相显得臃肿失真且丑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半数元件塞入不可测量的机身区域来实现尺寸作弊。这就像把垃圾扫到地毯下,然后邀请客人赞叹你全新的"室内山丘"。

但说回正题。尽管我认为高原设计丑陋,它却证明工程师已掌握将核心组件分区布置的技术。Air的5.6毫米部分随时可化作iPhone Fold的主屏幕,现在只需扩展高原区域并添加第二块屏幕……以及解决最困难的铰链问题(据悉已取得进展)。届时苹果将推出兼具新品热度与二代技术优势的可折叠iPhone,实现两全其美。

iPhone Air呢?或许我错了,它可能大卖并保留产品线。但我怀疑它只是垫脚石。苹果弃用预期的iPhone 17 Air命名而采用独立品牌,暗示这可能是限量版。当使命完成,Air将悄然退场,为这次尚未准备就绪的可折叠手机让路。

Mac软件资讯
00

全部评论 0

暂无跟帖

没有了

到底了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2507222545请先加好友
在线客服加载中...